知识库/初级经济师
(五)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五)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分两步走”的总的战略安排: ①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②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坚持走自己的路的伟大创造。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1.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征 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中国国情的显著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人口规模巨大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基本国情和具有的首要特征。

  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同时,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是高度自立自强而不能是依附他人的现代化,必须走自己的路。

(2)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所要实现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既不是少数人的富裕而导致两极分化,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更不是搞所谓的“福利主义”。

(3)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

(4)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增长、降碳、减污和扩绿,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5)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这个重要特征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涵和实现路径。

   第一,这是源于中华民族崇尚和平的文化基因。

  第二,这是源于我们对实现中国发展目标内外部条件的深刻认知。

  第三,这是源于对世界发展大势的准确把握。

2.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12-14
(六)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六)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1.从主要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历程看,持续推进工业化进程、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是实现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只有高质量发展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2.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路径,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

   3.高质量发展是确保现代化建设能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支撑。

   4.在当今世界所面临的百年变局、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和局部冲突频发的形势下,我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应对好各种风险挑战,维护国家安全的任务依然紧迫,高质量的发展更是实现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

  我们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之间的关系,实现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重大科技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完善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的制度和政策,确保现代化事业不会错失机遇、不会被打断进程,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并以自身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12-14
(一)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
(一)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

①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职能:主要指国家要对整个国民经济统筹规划,制定方针政策,发布信息,协调利益关系,提供服务和进行监督检查。国家行使宏观调控职能,是由社会主义经济顺利发展的要求和国家在社会宏观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决定的。

②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和营运的职能:其目标是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③承担社会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事业建设的职能:指国家对那些不以营利为目的的行业和公共事业,包括社会所必需的公共经济活动承担投资的责任。主要包括交通、通信、环境保护,以及发展科技、卫生与教育等。

12-14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1、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2、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要求。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合理有效运行的需要。

4、使微观经济活动符合宏观经济目标的需要。

12-14
(一)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
(一)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

1、保持经济总量平衡和经济结构优化(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目标)

(1)经济总量平衡是指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

(2)经济结构是社会生产一定发展阶段上国民经济各部门、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社会各地区之间的比例、构成及相互关系。它包括产业结构、地区结构、企业结构、商品和劳务的供给与需求结构等。

2、保持经济适度增长

3、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

4、实现充分就业和收入分配公平

5、国际收支平衡

上述各项宏观经济调控目标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目标体系。国家要完成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任务,必须使各项宏观调控目标同时实现。但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情况下,国家对各项宏观调控目标的侧重点是可以有所不同的。

12-14
(二)宏观经济调控的方式
(二)宏观经济调控的方式

1、直接调控:国家用行政手段和指令性计划,直接对每个微观经济单位而不通过市场机制来进行的宏观调控。

2、间接调控:国家用经济手段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的宏观调控。

区别:主要标志是国家采取的宏观调控手段是否通过市场机制这一中间环节来发挥作用。

12-14
(三)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
(三)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

1、计划调控手段:通过国家制定的长期、中期、短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国民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进行调节。

在计划管理中有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两种方式。

(1)指令性计划:具有强制性,是下达后有关部门、单位和企业必须执行的计划管理方式。

(2)指导性计划:不带有强制性,是国家通过运用经济杠杆和经济合同等方式,引导企业能动地实现国家计划任务的计划管理方式。计划体制改革,就是要从指令性计划管理为主,转变为以指导性的间接计划管理为主,即国家计划总体上应当是指导性的计划。

2、经济调控手段: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以间接调控为主,就是主要依靠经济调控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经济调控手段是指依据价值规律的要求,通过运用与价值形式相关的各种经济杠杆调节经济主体的经济利益,以引导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达到宏观经济调控目的的调节手段。

3、法律调控手段

4、行政调控手段:国家依靠行政机构、采取带有强制性的命令、指示、指标、规定和下达指令性任务等行政方式,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12-14
(一)财政政策
(一)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

内容

概念

指以国家为主体制定的,主要通过财政收支规模与结构的调整,调节国民经济收入分配的方向、规模、结构和格局,达到经济更加稳定,实现预期经济增长等社会经济目标的经济政策。财政政策是国家调节经济运行的最重要的政策手段之一。

体系

财政政策是由财政收入、财政支出、预算平衡、国家债务等方面的政策构成的财政政策体系。

(1)财政收入政策:由税种和税率构成。

(2)财政支出政策:主要内容是政府的各项预算拨款政策。

主要任务:调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平衡。

调控作用

①通过直接参与分配,对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进行调节,使之趋于平衡,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②通过财政收支流向的控制对社会总供求结构进行调节,实现有限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促进经济结构优化,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③通过对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控制,调节初次分配的格局,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

手段

①国家预算: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国家预算的赤字政策和结余政策可以分别对社会总需求产生扩张或缩小的功能,国家预算的支出方向可以调节经济结构。

②税收:筹集财政收入的主要工具。税制的设置可以调节和制约企业间的税负水平,不同税种和差别税率可以控制需求数量和调节供求结构。

③国债:国家按照有偿的信用原则筹集财政资金的一种方式。国债可以扩大政府收支规模,可以将部分消费资金转化为投资资金,调整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可以调节资金供求和货币流量。

④财政补贴:国家为了特定需要,将部分财政资金无偿补助给企业和居民的再分配。财政补贴也可以以增加和减少的方式调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

⑤转移支付:财政资金的转移。中央政府通过转移支付手段,调整中央与地方财政之间的收入差距,并对产业结构、生产力布局进行调节。

类型

(1)平衡财政政策:又称为中性财政政策,即财政支出应根据财政收入的多少来安排,既不要有大量结余存在,又不要有较大的赤字发生,使财政收支基本平衡,从而对社会总需求既不产生扩张性也不产生紧缩性影响。

(2)盈余财政政策:又称为紧缩性财政政策,指通过增加税收而增加财政收入,或通过压缩财政支出来减少或消灭赤字,致使出现或增加财政盈余,达到抑制或减少社会总需求、消除总需求膨胀的效应。

(3)赤字财政政策:又称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它是指通过减税而减少国家的财政收入,增加企业和个人的可支配收入,刺激社会总需求,或通过扩大政府财政支出的规模,来扩大社会需求。

12-14
(一)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
(一)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

①统一性。②开放性。③竞争性。④规范性。

12-14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

商品市场

商品市场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是商品流通的载体,没有商品市场,市场经济也就无法运行。

商品市场主要包括:

消费品市场:即为满足消费者包括居民个人和社会集团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而供应消费品的市场。从社会再生产过程来看,消费品市场是最终市场。

生产资料市场:即为满足社会再生产的需要而提供物质生产资料的商品市场。

要素市场

要素市场是生产要素交易的市场。

生产要素包括:资金(金融)、劳动力、房地产、技术、信息等生产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无形商品。

要素市场主要包括:

资金(金融)市场:即资本的供给者与需求者进行资本融通和有价证券买卖的场所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

劳动力市场:即劳动力的供给者与需求者交换劳动力的场所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

房地产市场:即土地市场和房产市场的统称。它包括土地使用权的出让、转让、承租,房屋的租赁、买卖和房地产的抵押等。

技术市场:即以科研成果、科研产品等为交换对象的交易市场。

信息市场:即专门进行信息交换的场所。

12-14
(三)社会主义市场规则与秩序
(三)社会主义市场规则与秩序

市场规则

市场进入规则:即关于市场主体及其经营商品进入市场的规范和准则,包括对市场主体及其经营商品的双重制约。市场进入秩序的目的,是使市场主体资格和商品品质规范化,这是保证市场有序运行的前提条件。

市场交易规则:即关于市场交易行为的规范和准则。如交易必须公平,交易在自愿、平等、互惠的基础上进行,严禁欺行霸市、强买强卖;价格合理,规范作价原则、作价程序和作价方法以及监督制度;必须遵守经营范围和经营项目的规定、经营场地规则、交易规则、安全卫生规则、批发零售规则等。

市场竞争规则:即保证各市场主体能够在平等基础上充分展开竞争的法律规定和行为准则。如防止市场垄断,排除行政权力的干涉,打破市场封锁,取消不合理的歧视性税收,反对不正当竞争,反对过度竞争等规则。

市场秩序

市场秩序包括:市场进入秩序、市场竞争秩序和市场交易秩序。

(市场秩序的内容是市场规则的实现)

市场管理

①对市场主体的管理:即审查进入市场主体的资格,确保准入市场主体的合法性。任何不经过核准登记,没有取得营业执照的经济组织和个人都不准进入市场。

②对市场客体的管理:即对各类交易对象和市场服务机构的管理。严格禁止损害消费者利益的商品入市,依法对专门市场机构进行管理和监督。

③对市场经营活动和竞争方式的管理。如市场交易中不准缺斤短两、以次充好、降低服务标准,并依法限制不正当竞争等。

④对价格的管理和监督。如制止垄断价格,制止哄抬物价,实行定价、提价申报制度,实行明码标价制度,必要时进行价格管制和冻结等。

12-14
(四)市场中介组织
(四)市场中介组织

市场中介组织

内容

含义

介于国家和市场经营主体及消费者之间的非行政性社会经济组织和机构的通称。

类别

(1)主要为商品流通提供服务和沟通的市场中介,如经济人、信息咨询等。

(2)主要对市场运行提供公正和进行监督的市场中介。

管理

我国对市场中介组织的管理一般包括立法管理、行政管理、行业管理和自律管理四个方面,同时对中介组织的违法行为的处理,也非常严格。在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市场中介组织也要依法通过资格认定,依据市场规则,建立自律性运行机制,承担相应的法律和经济责任,并接受政府有关部门的管理和监督。

12-14
(一)社会主义企业和企业制度
(一)社会主义企业和企业制度

社会主义企业: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是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和民事义务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

企业的两重属性:即是生产力的组织形式,又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12-14
(二)社会主义企业的类型
(二)社会主义企业的类型

划分依据

类别

按企业的所有者性质

(1)全民所有制企业(国有企业):指生产资料归全体劳动人民共同占有的一种公有制企业形式。它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体现和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经济中起重要作用。

(2)集体所有制企业:指由一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一定范围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一种公有制企业形式。它也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城乡由集体投资兴办的企业,以及部分个人通过集资形式设立并依法经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机关确认为集体所有制的企业。

(3)私营企业:指企业资产归私人所有,存在雇用劳动关系的一种私有制经济组织形式。具体包括所有按有关法律法规登记注册的个人独资企业、合作企业、私营有限责任公司等。

(4)混合所有制企业(主要是指股份制企业):此类企业中既可能有国家参股、集体参股,也可能有个人参股、私营企业参股或外商投资企业参股。

(5)外商投资企业:指外国投资者根据我国有关涉外经济法规和登记管理法规,以合资、合营、合作或独资的形式在我国开办的企业。包括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等。

(6)个体工商户:指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经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机关登记核准,从事工业、手工业或商业等生产经营活动的个体劳动者。他们既是资金的所有者,又是全权的经营者和劳动者,并以其个人或家庭的财产对其债务承担无限责任。

按企业的组织形式

(1)公司制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国有独资公司为有限责任公司。)

(2)个人独资企业: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独资企业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由一个自然人投资,财产为投资人个人所有,投资人以其个人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经营实体。 

(3)合伙企业: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由各合伙人订立合伙协议,共同出资、合伙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并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营利性组织。

(4)个体工商户:以其个人或家庭的财产对其债务承担无限责任。

按企业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地位

生产企业、商品流通企业和服务性企业

按我国行业划分标准

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等行业的企业;

按企业规模

大、中、小三类企业

12-14
(三)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三)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现代企业制度

内容

概念

现代企业制度是同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制度,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基础,以有限责任制度为特征,以公司制为主要的、典型的企业资本组织形式的新型企业制度。

基本特征

(1)产权清晰

①出资人的所有权清晰,企业要有明确的投资者即出资人,企业的出资人既可以是国家或其授权的投资机构,也可以是法人和自然人,出资人享有资产收益、参与企业重大决策、聘选经营管理者和依法转让股权等项权利;

②企业法人财产权清晰,企业对其拥有的全部法人财产具有占有、使用和依法处置等权利,企业作为独立法人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2)权责明确:即企业的出资人、经营者都有明确的权利和职责。企业的出资人按投入企业的资本享有所有者权益,对企业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

(3)政企分开:即政府对国家出资兴办或拥有股份的企业,通过出资人代表行使所有者权益,按出资额享有出资人应享有的各项权益,并对企业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日常经营活动。

(4)管理科学:即按照社会化大生产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客观要求,不断强化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管理制度、管理观念、管理组织、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的现代化。

财产关系

财产关系,包括财产的所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关系。

(1)财产所有权——财产的归属权

指出资者按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的权益,即资产收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的权利。财产所有权指的是财产的归属权,确保了所有者的权益。

(2)法人财产权——财产运营权

指企业法人依照法律、法规对企业实际拥有的财产的直接占有权、使用权和处置权。法人财产权指的是财产运营权,没有改变财产的归属。

法人财产权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特征。

组织形式

现代公司制度

具体形式: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三会一层)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

①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权力机构。

②董事会是公司的经营决策机构。董事长为公司法定代表人。

③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

④经理层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依照公司章程和董事会的授权行使经营权,接受监督。

12-14
(四)我国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
(四)我国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率先从农村开始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又是以实行土地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标志。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既是我国农村经济制度的基础,也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方式的基础。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将土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开来,土地的所有权仍然属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土地的使用权则依据人口或劳动力的多少划分给农户承包经营。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继土地改革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一次重大调整,这种调整,不是改变也没有改变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制性质,只是改变了农村土地的经营方式,由相对集中的统一经营改为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户经营。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一个经营层次而存在的,它并不独立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之外,它与以社会化服务为内容的集体统一经营相互依存,构成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双层经营体制。在这一体制中,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是基础,不能将其与集体统一经营割裂开来、对立起来。

(3)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12-14
(一)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实质
(一)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实质

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实质: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社会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

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内容:不仅包括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还包括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社会主义生产的实质:满足劳动者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

12-14
(二)社会主义再生产的特点
(二)社会主义再生产的特点

社会主义再生产

内容

特点

扩大再生产。

实现方式

扩大再生产从其实现的方式来看,分为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和内涵的扩大再生产。

(1)外延的扩大再生产,是指单纯依靠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数量以及扩大生产场所来扩大生产规模。

(2)内涵的扩大再生产,则是指依靠技术进步、改善生产要素的质量以及提高劳动效率和生产效率来扩大生产的规模。

(3)在现实生活中,内涵的扩大再生产和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往往是结合在一起进行的。在进行外延扩大再生产时,一般都伴随着技术进步和使用更先进的生产要素;而在进行内涵扩大再生产时,一般也同时需要扩大生产规模或新建企业。

12-14
加载更多
没有更多了哦
考试圈子
  • 初级经济师学霸君微信

    233网校官方认证

    扫码加学霸君领资料

  • 初级经济师微信群

    233网校官方认证

    扫码进群学习

互动交流
扫描二维码直接进入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