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特岗教师>历年真题>教育综合知识

2011年河北省教师特设岗位招聘考试试卷参考答案

来源:233网校 2017年8月18日
导读: 233网校为广大考生提供2011年河北省教师特设岗位招聘考试试卷参考答案。

2011年河北省教师特设岗位招聘考试试卷参考答案

一、单选:(计15分,每小题1分)

1、答案:B解析:《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2、答案:A解析:《礼记.学记》中有“不陵节而施谓之孙”,意思是不超过学的人的接受能力而进行教育,叫做合乎顺序。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是一个不间断的从量变到质变、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有序过程。不仅整个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性。人的发展的这种顺序性,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教育工作必须遵循这种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不能“拔苗助长”、“凌节而施”。无论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还是思想品德的培养,都必须着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等顺序逐渐地进行。

3、答案:C解析: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一种教学评价,主要用于监控、调节教学过程和提高教学质量,它强调的是改进教学,而不是给学生评定等级。诊断性评价主要用来探察学生进行新内容学习前的知识、能力准备情况,以便制定合适的教育方案,或者用来探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改进教学。总结性评价又称“事后评价”,是在系统的教学过程结束之后,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的评价。通常的期末考试、毕业考试或会考都属于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的基本功能是评定学生的学业等级,展示学生终的学习成果。

4、答案:D解析:脑科学的研究表明,在人脑的发育中存在“关键期”,即人在发展过程中,某一方面在某一阶段发展得比较快,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个人就影响很小甚至没有影响。比如,3岁前是动作发展的“关键期”,1—3岁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左右是感知图形的“关键期”。因此,儿童教育要抓住关键期这一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适当教育,而对“狼孩”的补救教育都不是很成功的现象就证明了人的发展存在关键期。

5、答案:B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体现在五个方面: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儿童在一定的年龄阶段,生理与心理方面会出现某些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即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可以把儿童的发展划分为不同的阶段。由于青少年身心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因此教育工作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分段实施,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和方法,不能搞“一刀切”,必须根据不同阶段、不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施以相应的分段教育。

6、答案:D解析:智育与教学是一个交叉概念,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学是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智育主要是通过教学进行,但教学却不是智育实现的一途径,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才能实现;教学要完成智育任务,但是智育却不是教学的一任务,教学也要完成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任务。将教学等同于智育,容易导致对智育的途径与教学功能产生狭窄化甚至是一化的片面认识。

7、答案:C解析:(1)胆汁质: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为特征,整个心理活动笼罩着迅速而突发的色彩。(2)多血质:以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粗枝大叶为特征。(3)粘液质:稳重,但灵活性不足;踏实,但有些死板;沉着冷静,但缺乏生气。(4)抑郁质:敏锐、稳重、体验深刻、外表温柔、怯懦、孤独、行为缓慢为特征。兼具敏感、细心、情感体验深刻等积质和多疑、孤僻等消质。

8、答案:A解析: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其它三项的行为属于日常生活习惯或生理变化,没有通过练习产生,也不是持久变化。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

9、答案:B解析:个体对他人往往是积极的肯定估计高于消极的否定估计,这种心理倾向叫宽大效应。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它品质的现象。这种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像月亮形成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从掩盖了其他品质或特点,所以其也被形象地称为光环效应。定型化效应是指个人受社会影响而对某些人或事持稳定不变的看法。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教师的预言似乎自动地应验了。这一效应称作罗森塔尔效应。

10、答案:B解析: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迁移是学习的一种普遍现象,广泛存在于各种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与态度的学习中,平时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即是典型的迁移形式,都是指先前学习对以后学习的促进,通过迁移,各种经验得以沟通,经验结构得以整合。

11、答案:D解析: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0—2岁)为感知运动阶段;(2—7岁)前运算阶段;(7—11)岁为具体运算阶段;(11—15岁)为形式运算阶段。

12、答案:A解析: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意味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必须走出目标单一、过程僵化、方式机械的“培养模式”,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这是我国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根本要求。

13、答案:B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四条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因此,义务教育的基本内涵也包括了适龄儿童的义务,即适龄儿童有义务接受法定年限的学校教育。

14、答案:B解析:根据马丁?特罗的理论,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低于15%的属于精英教育阶段,毛入学率大于15%小于50%为大众化阶段,毛入学率大于50%的为普及化阶段。

15、答案:D解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

二、判断题(共10道小题,每小题1分,计10分)

1、“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了教学的循序渐进原则。

错误。《学记》中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引导学生而不要牵着学生走;要鼓励学生而不要压抑他们;要指导学生学习门径,而不是代替学生作出结论。这种教学思想体现了教学的启发性原则。

2、所有教学活动中都渗透着德育。

正确。这正是符合了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的思想。学校德育工作不仅仅是政教处、班主任、政治老师的事,所有的学科教学中都渗透着德育,在教师备课的教学目标中都注明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将德育目标融化在一切教学活动中。

3、新课程改革要求中小学生要打好基础,即要学好主要学科(如语文、数学)。

错误。新课程改革要求中小学生要打好基础,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学好主要学科。

4、课程标准就是原来所说的教学大纲。

错误。教学大纲顾名思义是各学科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它以纲要形式规定了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技能的范围、深度与体系结构,教学进度和教学法的基本要求。基于我国‘教学大纲’的种种弊端以及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及改革目标,新课程改革中以“课程标准”代替了以前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阐述得更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他们之间是有区别的,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内涵的变化。(2)教学目的的变化。(3)教学指向的变化。(4)教学评价的变化。

5、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正确。新课程标准提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6、加德纳认为在多元智能结构中各种智能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错误。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主要由言语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肢体动觉智能、音乐节奏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关于自然的智能、存在智能组成,每个人都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个体所具有的智能只有优势之别,并无优劣之分。九种智能都处于相同的地位,没有主次之分,但长期以来,传统的观点将语言智能与数学逻辑智能放在核心位置,这显然不正确。

7、布鲁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正确。布卢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根据学习情境与其测量情境的变化程度,将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

8、布鲁纳认为学科基本结构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态度和方法。

正确。布鲁纳认为每一门学科中都存在着某些广泛和强有力的适应性 观念,这些观念形成学科的结构体系。它们不仅能解释这门学科中某些特定的事物,而且能反映出这门学科中的一般事物。学生一旦获得这种观念,就能够理解事物是如何相互关联的,能够不断地扩大和加深知识。他所指的学科的基本结构指能反映这一学科基本观念的概念、原理及其关联以及相应的学习和探究该学科的基本态度与方法。

9、人格障碍是后天教养的结果。

错误。人格障碍是多种原因综合的结果,如生理遗传因素、病理生理因素、后天社会环境和社会因素。儿童期是人格障碍形成的高发期,该时期的家庭教育、父母的养育方式是形成人格障碍的重要原因。但是不能因此否定遗传因素的作用。

10、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并完成义务教育。

错误。我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一条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道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简述班级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

班级管理就是班主任和教师通过对班级教育条件的理顺,采取适当的方法,建构良好的班集体,从而有效地推进有计划的教育行为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班级组织建设 :包括班级组织的设计;指导班级建设;发挥好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2)班级制度管理   

(3)班级教学管理:包括明确班级教学管理的目标和任务;建立有效的班级教学秩序;建立班级管理指挥系统;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4)班级活动管理

2、简述近发展区的概念及其教育意义

前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近发展区。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状态。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水平,还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教学应该着眼于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使学生超越其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3、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的主要观点

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由低到高排列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生理需要是基本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

五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人人都有需要,某层需要获得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

4、简述综合实践课的主要内容

在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与各学科课程有着本质区别的新课程。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它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学习活动。

其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信息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等内容。除了这些指定领域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还包括大量非指定领域,如班团队活动、学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等)、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等。

5、简述现阶段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

(1)爱国守法。 (2)敬业奉献。 (3)热爱学生。(4